最近成都的天气有点变化无常,前几分钟还是青天白日,后几分钟就乌云压顶。
某著名区块链公司从业者杨鑫的心情也像成都的天气一样,变幻无常,前一分钟还手舞足蹈,后一分钟就愣愣不言。
这一幕还在全国许多地方同步上演。
5月9日,比特币涨到6000美元,价格波动超过700美元,接着又一鼓作气突破7000、8000美元,甚至一度站在8300美元这个高位点上。
币圈将近两年的压抑一扫而空,不少人惊呼,比特币又回来了。
随后,比特币大跌,目前价位7800美元左右。
这次大涨过后的跌幅甚至上了微博热搜。
比特币崩了?
比特币崩了!
说比特币崩,其实有点严重,这玩意很难崩,相比于这近一个月的涨幅来说,这点跌幅其实还好。
毕竟这两年,币圈老鸟什么阵仗没见过,区区几百美元,不过是毛毛雨。
但对于部分高位点入场的人来说,这几百美元还真的就有点伤筋动骨。
尤其是对于不是那些币圈老鸟的用户来说。
比如杨鑫。
他不是币圈人士,而是区块链从业者。
在大多数人看来,区块链不就是比特币吗?
比特币是区块链,但区块链不单单指比特币。
这么说吧,区块链原本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编码、传输、加密、解密、验证技术,但随着比特币的应用,许多人发现了区块链的其他特性,比如区块链溯源,比如现在很火热的“去中心化”概念,本质上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
而比特币就是这种理念的一个具体应用。
打个比方来说,区块链就相当于电子商务,你想想二十年前有几个人搞得懂什么是电子商务,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理念,只不过这种理念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而比特币就相当于淘宝网,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具体应用。
区块链成就了比特币,同样比特币也成就了区块链。
现在区块链技术并不成熟完善,但它与ai智能被称作下一个风口,许多知名公司,如阿里,腾讯,都在区块链上有自己的布局。
另外也有许多区块链科技公司成立,虽然大多数都披着区块链的壳子做着交易所的本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区块链科技公司是真的在溯源和去中心化上下了很多公司。
比如杨鑫,就入职于这样一家公司。
作为一家区块链公司,即使在回避,也无法避免与币圈产生交际,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比特币是区块链应用的最成功的一款产品。
无论是去中心化这一模式还是配套设施,比特币都是一等一的应用,所以人们才会神话中本聪,觉得他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人。
而杨鑫在接触区块链之后,不可避免的就碰上了比特币这玩意。
在深度的研究之后,他带入了股市情绪,认为币市能够被预测,在8100这一位点上,他大量买进比特币,认为至少还能涨到8600这一关键阻力点。
谁知一觉醒来,接到的却是比特币回到7800美元的位置上。
一盆凉水从头泼到尾。
已经五月天了,成都还是这么冷。
后来我问杨鑫,你搞区块链搞得好好地,为什么要去碰币圈。
他说,看见身边的人都挣钱了,自己不使点劲也怕被人抛下。
这也是许多区块链从业者的通病,无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币圈人士,还是相对高端的人群,因为他们对比特币有清晰的认知,能够规避更多的风险,所以更容易在币圈生存下来,成为大佬。
而这些人可以为区块链公司提供一些区块链的模式或者想法,因为没人比他们更了解区块链。
杨鑫接触到这些人中大部分都在这场狂欢中挣得盆满钵翻,所以他动了这方面的心思也无可厚非。
其实,在小编身边这些搞区块链的朋友,最后很大一部分都会成为币圈的忠实用户,当然,因为个人能力问题,最后他们在币圈的高低,旁人也不敢妄言。
如今,区块链成为了一个词,比特币也成为了一个词,它们本是一体,相互成就,然而,它们又分离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当加密货币价格开始暴涨时,这两个词通常都会出现类似的峰值。
例如,在2017年底,“区块链”一词在谷歌搜索中出现了大幅上升。
每次比特币的狂欢,都是区块链某种意义上的宣传。
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不明白,先有区块链还是先有比特币,那你说是先有互联网还是先有淘宝?
在比特币火热的今天,许多区块链从业者跟杨鑫的遭遇一样,但即使如此,这个行业还是有层出不穷的人加入币圈,有渴望名利的,有想要自由的,这些追求都没有错,毕竟这是成年人的世界。
但这样一来,区块链多种应用的意义在于哪里?
全世界都去炒币,区块链的技术就会变得完善?
今年早些时候我看边缘报,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区块链这个词已经变得如此广泛,以至于很快失去了意义。”
这就好像盲人摸象,一群盲人碰到一头大象,开始触摸它,试图弄清楚它在他们面前是什么。
根据每个人接触大象的哪一部分,他们的答案会改变。
例如,一个盲人摸着大象的鼻子,认为它是一条蛇,而另一个摸着大象的腿,惊呼它是一条树干。
当我们定义区块链时,这是相似的。
区块链等于比特币。
他只有这种操作模式。
这就等于区块链自己画地为牢,把前路堵死,把后路隔绝。
明明是一种可以大有作为的技术理念,就这么被币圈生生做崩。